組織行為學是指對組織內的人的行為和態度所進行的系統研究,是現代管理學的專業基礎課。管理學科有兩大專業基礎:一是管理人,也就是組織行為學;二是管理事,也就是現代管理學原理。組織行為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解釋、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。那么,從概念的延伸開看,組織行為學就是“控制人的行為”。

為了幫助學員們更深入地對組織中的人的心理活動,對其行為有更好的把握,4月24日清大高級工商管理(建筑業)總裁研修班開展了組織行為學的課程學習。

賀林教授是本次課程的主講人,學識淵博的他,同時具有豐富項目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知識,豐富的項目管理體系建立與運營經驗,幫助企業建立項目考核與激勵制度。

組織行為學的理論知識固然枯燥無味,賀林教授卻旁征博引,利用有趣的視頻與實例,使課堂生動有趣。下面就帶大家一起回顧下課堂的精彩盛狀。
一、認識組織行為學
組織行為學定義:對組織內的人的行為和態度所進行的系統研究
組織行為學目的:為了幫助人們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俗稱(玩人)
男女本能差異:男性本能花心,女性本能拜金
人與禽獸的區別是,人可以戰勝和屈服本能
組織行為學是現代管理專業的基礎課,圍繞“管人”展開。
隨著人的經驗積累和職級變高,人變的更為重要,人才能成為主體,把“人”(自我+他人)管好是核心。所以,學好組織行為學,發揮人的主動性、積極性和能動性,能事半功倍的解決問題
自我修煉二原則—換位思考+延遲滿足
自我修煉二原則總結
1、換位思考,識別利益共同體,捆綁相關方的利益,達到共贏。
2、延遲滿足,重點是關注目標,防陷入異化和業務偏好誤區。以“修身”為本,內勝才能外勝。通過“終身學習”,提升利益格局“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”,是符合人性的
一、換位思考
【案例1】有趣的課堂換位思考實驗,“抽現金交換游戲”。
規則男女兩位同學本著個人利益做大化原則,隨機抽取6張人名幣中的一張(面額50,100,200,400,800,1600), 抽取后考
慮是否同意交換,兩位參與人背對對方,只能點頭或搖頭示意,不許出聲
換位思考需要”訓練“
【案例二】 《三國演義》 赤壁之戰之“曹操敗走華容道
細節不做描述,感興趣建議重溫經典,再看三國,電視劇或看書亦可,重新體會,會更有意思
思考:諸葛亮為啥放走曹操,而且偏要派關羽把守華容道?諸葛亮打啥算盤
1、為了“共同的敵人”。赤辟之戰中,孫劉聯合抗曹,曹是孫劉共同敵人,殺了曹操,孫劉必然會內戰,以劉備當時實力。
必定被滅,所以,曹操殺不得,作為北方勢力最大的曹操要用來牽制孫權。同理延伸理解“國共聯合抗日”和現有局勢的“敘利亞政府軍與庫爾德武裝聯合抗土耳其”
2、諸葛亮個人地位鞏固,進一步樹立在劉備集團中的威信。
1)諸葛亮27歲出山時,關羽48歲。關公早在“溫酒斬華雄”就已出名,面對空降的“職業經理人”諸葛亮的業績幾乎
不怎么買單,特別是還被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山。諸葛亮一直來未在劉備三兄弟面前建立穩固的威信。
2)諸葛亮算好關公不忍心殺曹,而且肯定會放曹,到時關羽不僅欠諸葛亮人情,還會帶領張飛等兄弟服從諸葛亮管理。曹對關有不殺之恩(因為關羽收到劉備未死消息,曾過五關斬六將逃出曹營,重投劉備)因此,特地沒派趙云/張飛等大將把守華容道,讓關自動請纓并立軍令狀把守華容道。
【案例三】二戰美國諾曼底登陸“降落企合格率9988提升到100%”
降落傘合格率一直無法達到100%,為保證士兵安全,軍方增加一項驗收標準,要供方老板在每批貨出貨前親自跳傘測試,把老板與士兵的命運牢牢的捆綁在一起,升級為命運共同體,自然就提升了合格率
【案例四】英國殖民期間,拉人犯到荒無人煙的澳大利亞,為了讓船多拉人,商家能裝多少算多少,不管人的生命安全,導致還沒到目的地,人全死了。后來改變付款規則,英國出發的船,海關設在澳大利亞,到岸后點活人人頭付款,重新捆綁商家與英方的利益,這樣就保證了人犯的安全,保證了三方的利益(英方政府要求人平安到岸、商家收款和人販安全)。
二、延遲滿足
總結:始終以關注目標為導向,受挫時跳出自我,防止情緒的干擾怎么做到呢?皆以修身為本除了學習還是學習,修煉提升自我
【案例1】兒童棉花糖實驗
選擇4歲兒童做實驗,如兒童能在15分鐘內抵住一顆棉花糖的誘惑,則會再給多一顆糖作為獎勵。實驗結果,三分之二兒童忍不住把糖吃了,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堅持到最后。調查表明,抵住誘惑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后都很幸福和更容易成功
【案例2】異化案例:買杯子。
一個杯子9元,賣家的算法是4個杯子37元,買家算法是付36元。雙方爭執無果,上衙門評理,都被打大板作為懲罰。其實,如買方記得初心,以買到杯子為目標,完全可以四個杯子分開一個個的買,就可按自己算法付36元。這是典型的忘了逛街的目標是來買杯子,走偏成了爭對錯
【案例3】有信們亦可以快樂,北大畢業出家云居寺朋友,1999年放斯坦福大學全額些學全和助數待遇,毅然出家
所以,企業家負責發現價值,中國現階段不缺技術,技術是手段可整合中國缺的是企業家,像任正非和馬云版的企業家
總結:自我認知是有局限的,很多時候會有“選擇性認知誤區”輕易否定他人的觀點。很多人還會錯把環境造成的東西,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,比如股票在上升期間賺錢。
“延遲滿足”是決定人類成就的最關鍵心理要素,吃得苦中苦,方為人上人。要做到目標關注,“不忘初心”,自我控制情緒,把頭腦中的“我”跳出來,自控才不失控。修身是基礎,知可以學,悟需修煉,不斷的提升自我認知,終身學習,才能不斷悟到得到。
三、八個基本概念和一個理論
老子《道德經》管理的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,親而譽之;其次,畏之; 最次, 侮之
行為=人性+環境
有腐敗的制度。
方向確定比怎么做更重要
【案例1】目標關注,用人成事西游記主人翁唐僧
唐僧作為團隊的項目經理,帶領團隊去西天取經。他的目標是弘揚佛
中國古今目標關注和用人成事的杰出領導人:毛主席、劉邦、唐僧、馬云。